2019.06 更新
小伙伴 Frank 写了一篇 2019 年的申请总结
申请季结束,以此文总结这一年的申请工作!
Country:US
Major:Computer Science
Degree:Master
Result: Admission 6, Rejection 5, Total 11
选校:一个自我评估(认清现实)的过程
留学申请第一步,当然是要确定该申请什么档次的学校啦,普遍意义上会采用保底、主申、冲刺三档。学校的选定主要结合本科在校 GPA 和 TOEFL、GRE 等语言考试成绩,这三个指标被称为“三围”,属于硬实力。同时,软实力会包括项目经历、工作经历、推荐信、论文发表情况等。
结合这一年的申请经历,我认为软实力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雷同的。绝大部分 CS 相关专业的同学能结合 当下计算机界四大热门 做出相关项目,例如项目中使用过 TensorFlow、Hadoop,也亲手搭过 OpenStack,这些出现在你的 CV 和 PS 上的关键字,录取委员会的 officer 是熟悉不过了,甚至可谓身经百战。申请者:“我用易语言重写了 Dlib,还把 Github 贴上 CV 了 !” 这种情况下,软实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我相信招生办百忙也能抽出时间点开链接的。
通过工作经历提升软实力的门槛也是非常高,一亩三分地 论坛的讨论给出了答案,绝大部分招生官员只认 AT 工作经历,甚至没听说过 B,当然能去外企实习是极好的,例如 ThoughtWorks、Microsoft、IBM 等。
推荐信和论文发表对申请的帮助也如前两项一样,所以,硬实力(三围)的提升是最为可行的方法,GPA 不行?刷分啊,TOEFL 不行?背单词练听力啊,GRE不行?Emmm,看机经吧(后文提到)。
通过一亩三分地和寄托天下等论坛,可以了解到相同“三围”的申请者的录取结果,为选校保驾护航。但一个个页面翻,效率低下,甚至不能横向对比,数据分析很重要哦!解决办法是...,最后会得到 2017 年寄托天下和一亩三分地论坛的秋季申请结果汇总,根据需要自行分析。 jttx_offer_data.xlsx (35131条) ymsfd_offer_data.xlsx(49776条)
每年的录取 bar(门槛)不同,自我奋斗固然重要,但也需要兼顾历史的进程。转 CS 的伙伴越来越多,bar 逐年水涨船高,非科班被拒的太多。近年,甚至有了转 IS 的趋势。所以,我认为选保底校时应稍微降低标准。
语言考试:叫 ETS 一声爸爸
申请北美学校会比英联邦学校多考一门 GRE,因而要增添多一笔开销。当然,最为头疼的考位问题。以我所在城市为例,仅有一个考场,提前 3 ~ 4 个月报名也会出现没考位的情况。于是,第三方抢考位机构应运而生。抢考位和抢火车票的原理一样,多台服务器,模拟登陆,狂发请求。交五六百服务费值得吗?这可能要看附近城市是否有合心意的考场啦,如果有,就要权衡下往来交通费、住宿费、时间成本和服务费之间的关系,而且还要考虑在外地出现的突发情况。所以,我认为充值是能让你变得更强的。
“报班?”
嗯,我认为这是对初学者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法。当然,报班是不能随便报的。如今留学培训机构遍地开花,之前出过相关书籍的老师基本都自立门户,例如:GRE词汇书《要你命3000》陈琦老师创办了微臣教育。各种机构“教学质量”参差不齐下,最好选择大机构学习。
”就十来节课,真的有用吗?”
学英语十几年都没有什么心得,十来节课是教不会什么的。特殊的国情,创造了考试的“人口红利”,机经是一个很 tricky 的设定。独特考试模式下,应试有了新的实践。
“我想自己准备,找资料麻烦吗”
托福和 GRE 质量高的备考资料不多,热心网友 hot13399 已经将它们整理成 Github Repo - FLY_US ,先从词汇开始吧~
“先考托福还是 GRE 呢”
知乎:有一年的时间来准备toefl和GRE,怎样安排?
综排和专排:开心就好
一说到留学,亲戚朋友就会问到:世界排名多少?QS排名多少?
一说到计算机,就会问到:CMU 还是 MIT,全奖有多少钱?
我随即流下了没技术的泪水。
我认为不同国家的学校排名比较毫无意义,详见 知乎:为什么像澳洲这样的国家的大学与美国相比同等的大门槛要低很多?
所以,在比较排名的时候,最好只参考当地的权威机构,如:北美参考 U.S. News 。
“综排很重要的吧!”
我们向来喜欢看排名,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要素,我更偏向于“实用主义”。
收到 NEU 录取的时候,欣喜若狂,因为它的综排非常诱人。但详细了解发现,录取的 Seattle 校区教学楼非常小,虽说 Amazon Headquarters 就在附近,校招无比便利,但网课模式+无大草披和校园气氛就足以让人止步。
又如,大众保底校 GWU 的综排还算可以,就在白宫附近,地理位置也很好。但它是个文科学校。近年斥资建设工程学院,但仍待发展。
“Course based or Research based ?”
在 Master degree 阶段,美国高校普遍是 course based 的,但在录取通知书上又可能让你觉得是 research based。正如收到某校的 admission letter: "Your Area of Focus is 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Cognition." 哇!这么诱人吗?一问学长才知道,原来该校 CS 并没有分 track,反正就是统一选课,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进该 track 的 Labs。这只不过是根据申请人 PS 所写的感兴趣领域分类罢了。当然,research based 的学校也有,但这些多数是 PhD 项目。
“好吧,我选专排好的,但这学校名字太野鸡了吧”
开心就好,你看那个 Robin 不也是你校友吗?
待更新...